中国有哪些大鹦鹉?
在中国,有5种鹦鹉属于保护动物。 分别是虎纹鹦鹉、葵花鹦鹉、绯胸鹦鹉、灰头鹦鹉和黑领鹦鹉。 其中虎纹鹦鹉、葵花鹦鹉和绯胸鹦鹉都属于澳洲进口鹦鹉。 19世纪之前,澳大利亚的虎纹鹦鹉和葵花鹦鹉被大量出口到欧洲和美国。 为了迎合西方人的“宠物瘾”,澳洲政府大肆砍伐森林,将数百万只虎纹鹦鹉和葵花鹦鹉运送到世界各地。 到了20世纪初,由于自然栖息地被严重破坏,虎纹鹦鹉和葵花鹦鹉的数量都明显下降。
到了20世纪60年代,两国都在法律上禁止了这类鸟类的出口贸易,但由于过去的非法捕猎行为,导致现在这两种鸟的数量仍然很少。 中国也是虎纹鹦鹉和葵花鹦鹉的分布地之一。 根据《野生动物保护法》,国家林业局发布了《野生植物保护名录》,严禁以任何方式捕捞和猎杀这些外国来客。
在云南等地,如果发现有捕捉、收购、贩卖虎纹鹦鹉或者葵花鹦鹉的行为,可处以5万元以下罚款;构成犯罪行为的,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。 除了以上两种,还有一种蓝帽子鹦鹉也来头不小。 这种全身羽毛浅蓝色,头顶上有三缕黑色毛发,看上去就像戴着一顶“蓝帽子”的鹦鹉,就是灰头鹦鹉。
它原产于澳大利亚北部和新几内亚,现在南太平洋的各个岛屿都有分布。 和上面两种鹦鹉一样,灰头鹦鹉也是在20世纪上半叶被大量猎捕,用于观赏。 现在,由于各国都加强了保护力度,它们的数量有了明显回升。 在日本,有人甚至把它当宠物养在家里。 但是,这样的行为却在中国是被明令禁止的。 因为日本灰头鹦鹉来源不明,很有可能混有其他岛屿的近亲物种,而中国的《野生动物保护法》中明确规定,禁止猎捕、交易、运输陆生野生动物。
大紫胸鹦鹉
大紫胸鹦鹉又叫绿颊长尾鹦鹉、长尾大鹦哥,是体形较大、体态优美的长尾鹦鹉,野生种群仅在中国云南西部及南瞻部,种群数量非常稀少。
大紫胸鹦鹉是所有鹦形目鸟类中体形最长者,全身羽毛鲜艳而美丽。头顶羽毛多为橙黄色,眉及眼先为淡黄色,颊部呈鲜绿色,喉部、胸部有几列紫色羽毛,颈项和背部为翠绿色,两肩带淡黄色,向后有1块深蓝色,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均为深蓝色,其余飞羽、内侧覆羽和尾羽为橄榄棕色,虹膜鲜黄色,喙灰黑色,脚暗灰色。
大紫胸鹦鹉在栖息地内群集度很大,通常由数十只组成大群,群内吵闹喧哗、十分热闹。性情活泼、机灵。白天成群飞往农耕地,果园活动、觅食,晚上则在河边的高大树林顶部群栖过夜。繁殖期营巢于树洞内,每窝产卵3-5枚白色椭圆卵,雌鸟孵化,孵化期为28天左右,幼鸟出壳后约经60-70天的亲鸟喂养后才能出飞。
大紫胸鹦鹉主要以植物的果实、种子、谷物、嫩芽及农作物为食。在中国云南的德宏、腾冲等地还有少量人工饲养繁殖。
蓝黄金刚鹦鹉
蓝黄金刚鹦鹉是金刚鹦鹉的一个品变种,嘴粉红色,鸟体为亮黄色。头顶、颈背有深蓝色的羽干纹,翅膀上的飞行羽呈浅蓝色,背、两胁和尾羽为翠绿色,腹部鲜黄色,虹膜橙红色。
蓝黄金刚鹦鹉在原产地种群数量非常普遍,它们喜欢在2000米以下的低海拔地区栖息,通常成对或组成5-10只的小群活动。它们大多在黎明和黄昏两个时段活动,白天隐藏在林中休息,夜间在有浓密树叶的枝桠间群栖。
蓝黄金刚鹦鹉栖息地多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,也出现在次生林、农耕地、棕榈林、竹林及栽培种植园等各类生境。
蓝黄金刚鹦鹉以各种果实、种子、嫩芽为食,也经常到农田采食谷物和豆类等。
紫蓝金刚鹦鹉
紫蓝金刚鹦鹉喙的基部呈黄色,鸟体主要为深蓝色至紫色。头顶、颈背和体羽有暗色羽干纹。初级复羽和次级飞羽呈蓝色;背部、两肩和两胁的羽毛为紫色,腹羽为深蓝色;尾巴底面和外侧为深橄榄绿色,虹膜橙红色。紫蓝金刚鹦鹉在原产地种群极为丰富,通常成对或10-30只左右的群体活动,多栖息在海拔1500米以下的中低山区,常见于湿润的亚热带或热带初绿树林、次生林,也可见于棕榈林、竹林及种植园等生境。性情温顺,叫声嘶哑,飞行姿势笨拙,经常在黄昏和清晨两个时段外出觅食,在中午时常逗留在林间空旷处的枝头休息。
紫蓝金刚鹦鹉主要以各种果实、种子和嫩芽为食,也到农田采食谷物和豆类。紫蓝金刚鹦鹉是南美地区许多土著民族的佳肴。